《国富论》(全名《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1776年出版)是经济学奠基人亚当·斯密(Adam Smith)的经典著作,其核心观点奠定了现代经济学的基础。以下是其主要思想:
1. 劳动分工与生产效率
劳动分工是财富增长的核心动力。通过专业化分工(如制针工厂的例子),工人专注于特定环节,能显著提高熟练度和生产效率。
分工受市场规模的限制:市场越大,分工越细,生产效率越高。
2. 自由市场与“看不见的手”
自由市场机制:主张减少政府干预,让个人和企业通过自由竞争和价格机制配置资源。
“看不见的手”:个人追求自身利益的行为(如牟利),会在市场机制下无意中促进社会整体福利(如提供就业、满足需求)。
3. 财富的本质与资本积累
财富的本质是国民的年产出(劳动产品),而非金银货币(批判重商主义)。
资本积累是经济发展的基础。资本用于投资生产性劳动(如制造业)而非非生产性劳动(如奢侈消费),才能持续增长财富。
4. 反对重商主义与主张自由贸易
批判重商主义通过贸易保护(如关税、垄断)积累金银的政策,认为这阻碍经济发展。
主张自由贸易:各国发挥比较优势,通过自由交换实现共赢。
5. 政府的作用
政府应扮演“守夜人”角色,主要职能包括:
国防安全;
司法公正;
提供公共设施(如教育、基建)。
反对政府过度干预市场,但承认某些领域(如公共品)需要政府介入。
6. 价值理论
提出“劳动价值论”:商品的价值由生产所需的劳动量决定(这一观点后来被大卫·李嘉图和马克思发展)。
市场价格受供需关系影响,围绕“自然价格”(成本+合理利润)波动。
7. 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统一
市场机制下,个人逐利行为通过竞争和供需关系,最终会促进社会整体利益,形成自发的经济秩序。
8.历史意义
《国富论》标志着古典经济学的诞生,为资本主义自由经济提供了理论框架,影响了后世的自由主义经济政策,至今仍是理解市场经济的核心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