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润热带环境与干旱荒漠环境有很大的差异。湿润热带环境以热带雨林为代表,在气候上主要表现为气温高、雨量多、湿度大。由于空气湿润、多云,白天从太阳辐射中获得的热量较少,而在夜晚热量散失也不多,因此,白天和夜晚的温差不大。与干热环境相比,湿润热带环境不特别热,也不特别凉爽。在地球上最典型的湿润热带环境就是热带雨林生态系统。
一、 热带雨林自然环境
根据人们对热带雨林的定义,热带雨林就是年降雨量超过2000mm,全年降雨量分布较均匀的热带常绿阔叶林,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根据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WWF)有关植物群系(biome)的划分,热带雨林是热带湿润森林(热带湿热阔叶林)的一种类型。热带雨林也被称为低地赤道常绿雨林(lowland equatorial evergreen rainforest)。根据20世纪90年代初的统计,全世界热带雨林面积已经减少到700多万km2,只相当于最初的一半,不足世界陆地面积的6%。
世界上的热带雨林主要有三个部分:美洲热带雨林、非洲热带雨林和印度-马来亚热带雨林。

世界热带雨林分布
美洲热带雨林包括南美洲雨林和中美洲雨林。南美洲雨林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区,总面积大约为400余万km2,主要分布在以亚马逊河流为中心的大片区域,向西扩展到安第斯山东麓,向东北延伸到圭亚那和苏里南,向东濒临大西洋,向南靠近玻利维亚和巴拉圭。中美洲雨林主要分布在中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面积大约为40多万km2。
非洲热带雨林区面积相对较小,为80多万km2,主要分布在刚果盆地。在赤道以北可以到达几内亚湾沿岸,在赤道以南分布到马达加斯加岛的东岸和其他岛屿。
印度-马来亚热带雨林区包括亚洲和大洋洲热带雨林区。大洋洲热带雨林面积较小。亚洲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南洋诸岛(菲律宾,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国诸岛)、中南半岛、马来半岛、南亚和某些太平洋岛屿,面积约为170多万km2。我国的海南、云南、台湾、广东、广西和西藏的小部分地区也有热带雨林分布,属于印度-马来亚热带雨林的一部分。

热带雨林地区地形复杂,从平原到高原峡谷海拔600m以下都有热带雨林的分布。各异的地形和地貌造就了形态各异的热带雨林景观(张荣京等,2007)。热带雨林的气候特点为终年高温高湿,温度和雨量没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时辰变化。热带雨林年均温度在20~28℃,其中多数时候在24~26℃。在天气晴朗之日,日温差可能会达到9℃,在赤道附近最热和最冷月平均温差小于5℃。年降雨量超过2000mm,其中多数年份降雨量在2500~4500mm,在某些地方,降雨量可高达10000mm以上。在热带雨林区,月降雨量不足100mm,通常被称为旱季,这时植物会出现掉叶现象,或关闭气孔,进入休眠状态,犹如温带植物遭遇寒冷天气。热带雨林的湿度终年维持在75%~100%。同时,太阳辐射强烈,其接受的太阳辐射量是北极地区的2.5倍。由于大气循环快,绝大部分热量被带到其他地方。

热带雨林景观
在热带雨林地区,影响植物生长的限定因子不是水分和温度,而是土壤中的营养元素,这是该植物群系与其他植物群系最主要的区别。热带雨林分布最广泛的土壤类型为热带砖红壤和砖黄壤,土壤在颜色上多呈鲜红或黄色,在质地上一般为壤土或黏质,呈酸性或强酸性。由于气温高,降雨充沛,土壤淋溶强烈,有机质含量极低。
二、 热带雨林生态系统
热带雨林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虽然其面积不足世界陆地面积的6%,但蕴藏的植物物种占到世界物种总数的一半以上。根据研究,在南美洲的热带雨林中,一公顷的土地,可以发现数量高达250~300的生物物种,70%的植物为乔木。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中植物群落主要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植物物种极为丰富,优势物种不明显
热带雨林大部分为木本植物,物种极为丰富,高等植物种类高达45000种以上。然而,热带雨林优势物种少,其主要原因可能与植食动物的巨大压力有关。植物果实、种子和幼苗是许多动物重要的食物来源。在热带雨林中,一个母树周围常常聚集较多的动物,这些动物常以母树为生。因此,在一块样地中,尽管植物物种丰富,但,相同物种的植物并不多见。一般而言,距母树越远的地方,幼苗成活率越高。热带雨林主要植物种类有双子叶植物、孢子植物、真菌、苔癣和蕨类植物。

热带雨林景观
(二)、森林郁闭度高,群落层次复杂
热带雨林的光、温、热条件极为适合植物生长。为了争取阳光,许多植物不断向空中和四周生长,从而导致热带雨林极为茂密,森林郁闭度极高。从群落结构看,热带雨林可分为突出层(emergent layer)、上林冠层(upper canopy)、林下层(understory)、灌木层(shrub layer)和森林基底层(forest floor)。也有学者将热带雨林分为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三个层次,在三个层次下又分出若干亚层。在此对前述5个层次进一步解释。
突出层树木高大,有的甚至达到30~80m,相互间隔大,树冠宛如一把巨伞耸立在森林之上。突出层树木由于长期暴露在强风中,树叶常呈现小而尖的性状。这类树的树干直,树枝少,树皮光滑,树根浅、呈板状结构。
上林冠层树木高约20~40m,阳光充足,大部分热带雨林动物都生活在该层树木中。由于食物丰富,许多动物无需下到地面寻找食物。
林下层或称为下林冠层(lower canopy),树高通常在20m以下,由林冠树木的树干和小乔木组成,该层空气流动差,常年处于阴暗潮湿状态。
灌木层主要由灌木和其他矮小植物组成。
森林基底层主要由苔癣、蕨类、地衣等植物类群组成。与其他各层相比,森林基底层完全处于遮天蔽日状态。由于没有阳光,森林基底层植物相对较少,在不少地方,人们可以轻松地穿越林区。
(三)、特有植物生态现象突出
热带雨林板根植物众多,板根现象突出。板根是指在树干基部延伸出一些翼状或平板状的结构,一般呈三角形,板根宽和高可达10余米。除了板根外,许多热带雨林植物还发育有支柱根和气生根,有利于植物固着地面或从空气中吸收气体,如一些榕属植物的气生根和不定根就较为常见。茎花现象(cauliflory)是热带雨林植物的另一独特现象,指在无叶的木质茎上开花、结果。热带雨林大约有1000种植物具有茎花现象。
(四)、没有周期性的生长期和开花季节
由于外界各种环境条件常年不变,特别是没有冷暖季节和干湿季节的交替,植物在一年四季内没有特别的生长期和开花季节。对于某些热带树种,树叶凋落后,新叶很快就长了出来。这样的树种几乎没有无叶期。对于同种植物,不同的个体可能会在不同的时间开花。在某些情况下,同一树种会出现不同树枝在不同时间开花的现象(Moran,2000)。热带雨林植物有自身的生命周期,这种生命周期并不一定四季交替,周期吻合。虽然同一种植物可能会在不同时间开花结果,但是,如果一个地方多种植物在同一时间开花,那么许多以植物为生的热带动物和热带土著人群就可能面临食物短缺的危险。
(五)、藤本植物和附生植物发达
藤本植物多为木本藤本,茎的直径可达数十厘米,长可达数十米或数百米,性状多样,生长方式也各不相同。大多数藤本植物依附乔木生长,爬上树冠的顶层后即广泛分枝,四处蔓生。比较有代表性的藤本植物有番荔枝科(Annonaceae)、夹竹桃科(Apocynaceae)、紫薇科(Bignoniaceae)等。附生植物主要有蕨类植物、苔癣植物、地衣、藻类,以及一些有花植物,如兰科(Orchidaceae)、凤梨科(Bromeliaceae)和萝摩科(Asclepiadaceae)等,这些植物常附生在树木的树丫、树干、树皮裂缝和一些棕榈科(Palmae)植物的叶柄缝隙处,形成独特的“空中花园”现象。在附生植物中,有些植物可以沿附主的树干向下生长,直至绞杀至死、枯死,这就是植物“绞杀现象”(strangling)(张荣京等,2007)。在亚洲的热带雨林,几乎所有绞杀植物都是榕属植物,在美洲雨林,主要绞杀植物为藤黄科(Guttiferae)的克鲁西亚藤黄植物。
(六)、生物生产力极高,群落演替速度快
由于太阳辐射强烈,降雨充沛,温度适宜,且植物一年四季处于生长期,热带雨林生物生产力极高,森林生物量巨大。在最适宜的生态环境条件下,热带雨林的总生物量可达到350万~450万t/hm2,年生物生产量可达到120~150t/hm2,地面枯枝落叶等干物质的年积累量可达到11t/hm2。由于林中干物质掉到地面很快被植物吸收,土壤有机质含量低。热带雨林生物生产特点不仅表现在巨大的生物量积累上,还表现在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将森林生物量积累到最大值,即热带雨林从次生演替开始到森林生态系统顶级状态所需要的时间短。由于各地的土壤,土地利用状况和其他环境条件不同,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演替和植被的恢复会表现出一定差异。
在热带雨林地区,不仅植物群落有着自身的诸多特点,动物群落也表现出一定的规律和特点。首先,与植物群落分层一样,不同动物群落占据着不同的生态位。在热带雨林,由于生存竞争的结果,不同动物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性和食物来源。即使是同一种植物,不同种类的动物所食用的部位可能不同。此外,在一个小生境内,不同动物种群往往生活在森林中的不同立体空间层次里,或在不同的时间外出觅食,以达到各取所需的目的。例如,许多昆虫和鸟类会生活在阳光充足的上林冠层中,其原因是林冠层不仅为这些动物提供了理想的栖息场所,而且为它们提供了大量可供食用的叶、花、和水果。蚂蚁等分解者和其他许多小型动物生活在森林中的基底层,它们以枯枝落叶为生,将大量有机物质转化为无机物质,供树木作为养分吸收。其次,物种丰富,但缺乏优势种群。热带雨林异常繁盛的植物种群为动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资源,因而动物物种也异常多样。根据研究,热带雨林单位面积上的物种丰富度是温带地区的几百倍。不过,热带动物的种类虽然多,但在一个较小范围内同种个体数较少。
第三,树栖种类多,地栖种类少,狭食种类多,广食种类少。由于热带植物所提供的食物主要分布在林冠层,而灌木层和基底层植物提供的食物少,多数动物生活在树丛中,因此,以树栖攀缘生活的动物优势明显,且许多动物形成了许多适应树栖生活的形态特征(刘南威,2000)。如树懒的爪和灵长类的脚都能灵活抓住树枝,树蛙和雨蛙类脚上的吸盘以及猿猴类的尾能将身体牢牢固定在树枝上。由于热带雨林食物丰富,狭食性甚至专食性动物多,而广食性和杂食性动物少。
第四,变温动物多,而恒温动物少。由于热带雨林环境高温潮湿,适合变温动物的生活,因此,两栖类、爬行类和昆虫类动物繁盛。一般来说,变温动物在热带地区体型大,而在温带地区体型小,这与恒温动物相反。由于热带地区自然环境季节性变化小,许多动物的生活也没有季节性变化。在温带和寒带常见的动物休眠,季节性换毛和迁徙等特性在热带动物中较少存在。不过,热带动物的昼夜活动规律比较突出。
三、 人类对潮湿热带环境的适应
人类是一种恒温动物,人体只有保持恒定的体温,才能维持体内生物酶的活性,维持正常的代谢和生理功能。人类在湿热环境中生活和工作,也需要通过生理和文化的方式维持体内外热量的平衡。与干热环境不同,人体在湿热环境中失去水分后,可以通过补充水分的方式维持人体水分的平衡。然而,由于环境中的湿度大,人体通过汗液的蒸发能力减弱,因此,人体通过出汗减少体内热量的效率降低。
(一)、生理和形态适应
在通常情况下,人体散热的主要形式有辐射、传导和对流。在湿热环境中,人体主要通过下列两种生理方式增加散热的作用。第一,毛细血管扩张。人体毛细血管在高温环境中会作出反射性扩张,皮肤血管血流量增加,通过汗液蒸发达到人体散热的目的。从人体形态上,处于湿热环境中,人体体表面积和体积之比往往趋大。与干热环境相比,人体在湿热环境中,通过汗液蒸发达到散热的目的更为困难。因此,在湿热环境中,人体通过形态表现增强散热的功能更为重要(Kormondy et al.,1998)。
在热带雨林环境中,可以发现许多个子矮的土著人群,例如,生活在非洲热带丛林中的俾格米人和许多东南亚土著人,这些都符合生态学上伯格曼规则。此外,与没有习服湿热环境的人群相比,热带雨林地区居民在相同活动条件下出汗相对较少,体温相对较低。随着体温的升高,热带雨林地区居民的心律也相对较慢。当外来人口进入热带湿热环境中后,起初并不适应当地气候,在习服过程中,他们往往会表现出过度出汗,心律过速,易于疲倦,身体过度失水和失盐等症状(Moran,2000)。
(二)、文化和行为适应
与干热环境相比,人类对湿热环境在文化和行为方式上的适应相对有限。这是因为在低纬度的湿热环境中,昼夜温差小,在干热环境中调整作业时间以避免高温的做法,在湿热环境中并不适合。同时,在干热环境中通过增加人体出汗达到散热目的的方式在湿热环境中效果不显著。因为在湿热环境中,人体分泌汗液的能力大大降低。文化和行为适应主要表现在:
(1)衣着尽量简单。纵观居住在热带湿润地区的许多土著居民,他们通常穿着很少,有的土著人甚至不穿衣,只是在隐私处挂一块缠腰布(loincloth),例如,居住在我国海南岛的某些黎族支系男子过去一般在身上只挂着一块“包阳布”(曾昭璇等,1999)。随着西方文明和工业文明向土著文化区的扩展,一些土著民族男子开始穿着短裤和T恤,而女子则穿纱笼(sarongs)或者类似的浅色服饰。

印度尼西亚达尼人

现代纱笼裙
(2)在住房建筑上充分考虑湿热环境特点,除了屋顶能遮阳挡雨外,四周墙壁尽量简单,地面抬高以保持屋下通风,防止房屋潮湿,例如,居住在我国云南南部的傣族竹楼,结构为干栏式,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住人,下层无墙壁,隔为两间,一间关畜,一间堆杂物。屋顶为歇山式,坡陡,利于泄水。

傣族竹楼结构图

傣族竹楼照片
(3)合理安排作息时间。野外工作尽量安排在清晨和上午,中午酷热之时,进行午休或减少体力劳动,勤冲凉或洗浴。
(三)、对人口的适应性调节
在热带雨林地区,生物资源丰富,自然环境给人类提供的食物充足。但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自然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承载力有限。当人口数量过多,人口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强度过大,人类必然遭到自然的报复。为了维持社会的稳定和族群的发展,居住在雨林地区的土著人总是通过各种方式控制着人口数量,尽力维持人口和资源环境之间相互平衡。
在人类学中有一个著名的案例是居住在新几内亚热带高地的策姆巴加人(Tsembaga,又译郴巴噶人)盛行的“祭杀生猪宴”(Rappaport,1968)。策姆巴加人除了种植芋头、甘薯、山芋等植物外,还饲养生猪。生猪饲养方式为敞放,非圈养,生猪既在灌木丛中觅食,也啃食策姆巴加人的栽培作物。当生猪数量扩大后,周围的植物就会遭到毁灭性破坏。为了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大约每10~15年,策姆巴加人就会组织一次带有宗教性质的部族结盟宴会。宴会期间,大量生猪被宰杀。这样的周期性的宴会使得生猪的种群数量减少到了可控制的范围。其结果是既保护了当地的园圃,也使得策姆巴加人摄取到足够的蛋白质。不仅如此,部族结盟宴会的举行预示着一场该部族与其他部族间战争的爆发。战争过后,部族人口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其最终结果是生猪种群和人口数量大体维持在一个相对平衡和稳定的状态。一些人类学家将“祭杀生猪宴”看作是维持当地生态平衡的重要调节机制(Moran,2000)。
在热带雨林地区,除了上述宗教仪式和战争外,许多土著人还通过聚落(或群体)分化来减少部族人口数量,减轻人口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例如,在南美洲,许多土著人的聚落人口很少超过当地的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当人口增加后,人们自然会感到食物短缺和资源匮乏。这时,一些人就会从原聚落中分离出去。由于热带雨林地区地域辽阔,土地资源丰富,分离出去的人口很容易沿着河流小溪迁移到新的地方定居。
Moran(2000)认为,这些土著人乐于从原有聚落分离出去的主要原因是:
(1)聚落的政治组织松散,人们脱离原有部族不会遇到来自内部社会的阻碍;
(2)辽阔的热带雨林对人口的迁徙不会带来生态上的障碍。与南美洲相比,亚洲和非洲热带雨林的人口比较高,以聚落分化的形式来缓解人口压力在这里难以奏效。
根据Boserup(1969)的研究,在传统社会里,随着人口的增长及其对资源环境压力的增加,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即生产方式由粗放经营向精耕细作转变,生活方式由游耕转向定居和半定居生活。在可能的情况下,人们还会使用农药和化肥,并修筑梯田和灌溉设施,虽然劳动回报率有所下降,但是,土地的生产力却有大幅度提高。
杀婴、弃婴或怠婴是热带地区土著人控制人口增长的另一个重要方式。在热带地区,男性承担着更多的社会责任。由于战争和意外伤亡,男性的死亡率大大高于女性。为了保持族群合理的人口性别比,许多土著人有杀死女婴的传统。此外,女婴在长大后,会承担生育后代的责任,如果女婴过多,必然会导致生育率的上升和人口的大量增加,因此,杀婴、弃婴或怠婴也是控制人口过度膨胀的需要。杀婴是主动结束女婴的生命;弃婴是将女婴抛弃,被动结束女婴的生命;怠婴是消极对待女婴,忽视女婴生命,在应该作为而不作为的情况下,让女婴自行结束生命。在一些热带地区,包括在热带雨林地区,为了保持人口与自然资源的平衡,许多土著人会通过节制性生活,性禁忌和延长婴儿哺乳期等方式来控制生育率,防止人口的过度增长。
四、 原住民对热带资源的利用
从前面的分析可知,热带湿热地区是地球上生物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不仅植物种类繁多,而且动物资源也异常丰富。然而,由于高温、多雨和湿热等原因,居住在热带雨林地区的人口数量并不多,人口密度相对于其他地区也较低。根据研究,南美洲亚马逊热带雨林地区的人口密度仅为0.6~1.0人/km2,非洲热带雨林地区的人口密度为7~20人/km2,在亚洲热带雨林地区,人口密度相对较高,为20人/km2以上(Moran,2000)。
在现代伐木公司进入热带雨林进行大规模森林砍伐前和现代牧场建立前,人类对热带雨林地区资源利用规模相对较小,利用程度也较低,人口和自然维持在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下面通过原住居民传统生计方式说明人类如何利用热带雨林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
狩猎和采集是人类社会较为原始的生计方式。有人认为,在热带雨林地区,从来就没有过完全依靠狩猎和采集方式的土著部落(Headland,1987;Hart et al.,1986)但也有人持不同意见,认为是否依靠狩猎和采集为生,完全依赖于部落人口的大小、聚落的性质以及部落对当地动植物资源的了解程度。尽管学术界对狩猎和采集在热带雨林地区居民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和意义存在争议(Bailey et al.,1991)。
但是,毫无疑问,狩猎和采集是热带雨林地区土著部落获取食物和其他生活资料的重要方式之一。采集所获得的野生植物在人们的食物消费中(从热量、蛋白质和脂肪等营养角度看)所占的比例虽然不高,但是,植物中含有大量的人体所需要的维生素、矿物质和其他营养物质,例如,富含大量蛋氨酸的巴西坚果(Bertholletia excelsa)是亚马逊地区最重要的人体营养来源。
与采集相比,狩猎是人们获取食物和获得营养物质更为重要的方式。长期生活在热带雨林地区,人们学会了高超的狩猎技巧和技术,懂得如何使用弓、箭、矛和吹枪(blowgun)。弓和箭是使用频率最高的工具。长矛主要用于在开阔地追捕较大型哺乳动物,而吹枪在捕杀树栖动物时非常有用。当然,由于自然环境和文化背景不同,各洲土著人所使用的捕猎工具有一些差别(Moran,2000)。
从狩猎时间看,多数狩猎活动安排在白天,通常个人单独行动。除了会使用各种狩猎工具,人们还学会了大量有关森林和动物方面的知识。许多居住在热带地区的土著人能够模仿各种动物的叫声,从动物的脚印观察动物的活动规律,从动物的粪便得知动物的饮食习惯。在热带雨林,虽然树木开花和结果没有季节规律可循,但是,有些动物对某些树木果实有偏爱,因此,许多土著人在狩猎过程中会留意哪些地方树木开花了,哪些地方树木结果了,以便在下一次狩猎中更具有目的性和针对性。
从目前的人类学资料看,热带雨林地区的狩猎活动主要由成年男子完成,女子主要从事采集和抚养孩子。从狩猎数量看,各地差异较大。有一些土著部落狩猎效率高,狩猎的数量多,而另一些土著部落狩猎的动物数量相对较少。为了弥补人体对动物蛋白需求的不足,一些土著部落有采食昆虫的习惯。有的族群所采食的昆虫多达20多种,从昆虫中摄取蛋白质的数量占蛋白质总摄入量的10%~20%。
在热带雨林地区,除了采集和狩猎外,许多族群通常还需要其他方式来获取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资料,如渔业、农业和畜牧业等。渔业是热带雨林地区河流和海岸沿岸区土著人重要的生计方式。在南美洲地区,除了亚马逊河、托坎廷斯河和圣佛郎西斯科河等主河外,还有与主河相互贯通的许多重要支流。这些大小河流中生活着种类繁盛、数量众多的鱼类。根据研究,在亚马逊河流域,已知道的鱼类品种就高达1300~2000种,年均捕获量可达63万吨。由于过度捕捞,一些较大型的鱼类,如亚马逊大河龟、南美大鳄鱼和大海牛等,在多年前就面临物种灭绝。
在采用鱼钩鱼线捕鱼前,当地土著部落捕鱼的主要工具和物品有各式鱼叉、弓箭和毒药等。长矛和鱼叉主要用于捕捉较大型鱼类,如南美鳄鱼、海牛。毒药主要用于对小溪和小河内鱼类的捕获。毒药来源于野生植物,由于其用途独特,不少地方早已开始半人工培育。在小溪里用植物毒药捕鱼时,通常会在河中建立一道拦水坝,在拦水坝前的水潭中放入植物毒药,待奄奄一息的河鱼浮出水面后,再将鱼捕捞上岸(Moran,2000)。
在南美地区,人们广泛采用弓箭捕鱼。用这种方法捕鱼,捕鱼者需要站在船头和岸边,等鱼接近捕鱼者,再将鱼捕获。根据研究,与捕获陆上动物相比,捕鱼的劳动效率高,捕获的蛋白质和能量相对稳定。因此,居住在河流和海洋岸边的人群多行定居生活,聚落规模较大;而居住在丛林深处的人们更多地过着游猎、采集,或者畜牧生活,聚落规模较小。
在热带雨林地区,较为传统和盛行的农业生产方式是轮歇栽培。由于轮歇栽培农业模式在热带地区具有节约劳动成本和实用性强等特点,目前世界上数以亿计的人口仍在从事这种农业。从某种意义上看,这种农业是缺乏经济优势,特别是资本优势的人们所采用的农业系统。通过轮歇栽培,热带森林所积累起来的营养物质可以定期释放出来,供农作物吸收。
在轮歇栽培过程中,人们将森林砍伐、晾晒一段时间后,再进行燃烧,一方面可以改变土壤的物理结构,一方面可以杀死大量有害的昆虫、寄生虫、霉菌、线虫和病毒,防止农作物病虫害发生。如何评价热带林区的轮歇栽培农业,这种农业制度是先进还是落后,这完全取决于轮歇栽培的强度和性质。在人口密度较低的情况下,由于休耕时间长,栽培时间短,轮歇栽培不仅不会引发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而且还有利于生态系统的改善。
除了刀耕火种农业,热带雨林地区居民还经营着相对固定的栽培作物。在植物品种上,除了水稻等热带作物外,根类植物是热带雨林地区广泛种植的作物品种。在美洲热带地区主要种植木薯和红薯,在亚洲以种植芋头为主,在非洲多种植薯蓣。在种植模式上,除了复种和间种外,目前还大力推广农林复合系统(agroforstry system)和以生物篱笆为主要特色的坡地农业技术(sloping agricultural land technology, SALT)。
坡地农业技术是亚洲乡村发展中心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多年推广的一种坡地农林复合系统(黄秉维等,1999)。这种系统以坡面为单元,从坡顶到坡脚,每隔一定距离,沿等高线种植一行树枝篱笆。篱笆由两行不同品种的植物组成,以防止病虫害侵袭。篱笆间作就是在园地里种植香蕉、可可、咖啡等多年生经济作物和其他季节性农作物。由于所选用的篱笆树种多为固氮植物,有利于增加土壤肥力和农作物的生长。
体育人类学研究专著
陈华:《传统体育与人类的适应性》,德国金琅学术出版社,2017.
购书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