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 人类学
  • (14)

“一带一路”愿景规划

“一带一路”,指的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对外发展的重要战略,旨在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政策协调,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丶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共同打造开放丶包容丶均衡丶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 中国发改委於2015年3月28日发布一份《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概括地描述了“一带一路”建设的框架思路丶合作重点和合作机制。 1.“一带一路”框架思路 “一...

  • 1218
  • 0
  • 2
  • 0
2018.07.21 11:29

人类对草原的适应

草原构成了陆地重要而相当大的区域,长久以来为人类群体提供着生存空间。一些草原是天然形成的生物地理区域(如北美平原和俄罗斯草原),而另一些草原则是人类管理的结果(例如,日本的草原)。人类对草原区域的适应主要注重狩猎野生猎物,放牧家畜,或者畜牧与农业混合的生存策略。由于草原的降雨量不足以维持定期的农业生产,因此,畜牧业是草原最常见的生计方式。在温带草原,农业出现在能够用钢犁翻开草皮,引进特别的作物和管...

  • 261
  • 0
  • 0
  • 0
2018.07.15 10:36

人类对干旱荒漠环境的适应

干旱环境(或称为荒漠生态环境)与极地生态环境和高山生态环境相比,降水稀少,蒸发强烈,是地球上气候最干旱的地区,因而在植被上呈现出超旱小乔木、灌木和半灌木等植物组成的荒漠生物群系(desert biomes)。从荒漠地区地面物质看,荒漠有石质、砾石和沙质。石质和砾质的荒漠称为戈壁(gobi)或戈壁沙漠,沙质的荒漠称为沙漠(sandy desert)。 沙漠景观根据所处纬度位置,荒漠可分为热带荒漠、温带荒漠和寒带荒漠。目前,全世界...

  • 414
  • 0
  • 2
  • 0
2018.07.15 10:09

人类对山地环境的适应

山地是地球陆地表面上地形最为复杂,地貌特征最为显著的地理单元,同时也是地球表层系统中生态功能较齐全、生态过程多样且强烈的区域(陈国阶等,2004)。根据联合国环境署——世界环境保育监测中心对山地的定义,山地就是具有一定高度和坡度的陆地区域,包括低地(海拔300~1000m,相对高差>300m)、中低山(1000~1500m且坡度≥5°或相对高差>300m)、中山(海拔1500~2500m且坡度≥2°)、高山(海拔2500~3500m)、特高山(海拔3500~45...

  • 1054
  • 0
  • 7
  • 0
2018.07.15 09:37

一次有关因纽特人的采访和展示

2007年4月,笔者收到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全球传播专业一位研究生给我的e-mail。他们的一个五人小组要做一个题为"Inuit: The old generation VS. the young generation——acculturation and assimilation"的workshop。他们小组的工作要求采访到五位对因纽特人有研究的人类学家、学者,或者本身是因纽特人。他们希望对笔者进行采访,并且希望我介绍我所认识的因纽特朋友给他们。 我答应了他们的采访,并且介绍我在加拿大认识的...

  • 5132
  • 0
  • 15
  • 0
2018.07.15 08:12

人类对热带雨林环境的适应

湿润热带环境与干旱荒漠环境有很大的差异。湿润热带环境以热带雨林为代表,在气候上主要表现为气温高、雨量多、湿度大。由于空气湿润、多云,白天从太阳辐射中获得的热量较少,而在夜晚热量散失也不多,因此,白天和夜晚的温差不大。与干热环境相比,湿润热带环境不特别热,也不特别凉爽。在地球上最典型的湿润热带环境就是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一、热带雨林自然环境根据人们对热带雨林的定义,热带雨林就是年降雨量超过2000mm,全年...

  • 1769
  • 0
  • 9
  • 0
2018.07.14 11:16

人类对北极环境的适应

一、北极自然环境的特征1、北极的概念北极有三种定义:(1)一般指北纬66°33′的假想线,即北极圈以北的区域。分属挪威、瑞典、芬兰、俄罗斯、美国、加拿大、丹麦等国领土。 (图1)北极圈(Arctic Circle)(2)七月份最高气温10℃等温线围成区域。(3)树线(tree line)围成区域。 (图2)树线(treeline,绿线)与7月份10摄氏度等温线(10℃ isotherm,July,红线)2、北极环境主要特征:(1)低温。北极大部分地区7月份平均气温都在10℃以...

  • 488
  • 0
  • 3
  • 0
2018.07.13 13:44

人类与生态系统的关系

一、生态系统理论(一)、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生态系统(ecosystem)一词是英国生态学家A.G.坦斯烈(A. G. Tansley)在1935年首先提出的。由于生态系统理论是生态学与现代系统理论的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相结合的产物,反映了生态学向纵深发展的结果,因此,是20世纪生态学研究领域中最活跃的方面。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空间内生物的和非生物的成分,通过物质循环、 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而形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生态系统包括四种...

  • 2620
  • 0
  • 10
  • 0
2018.07.12 11:52

人类学与“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建设计划受国际关注。一带一路的硬实力包括政治、外交、资金、项目等等,但是,软实力建设也不能忽视。软实力建设包括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历史、文化、语言、风俗习惯、民族构成、与我国交往历史等基本情况的了解。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项工作应该是体现我国软实力的基础性工作。除了跟相关国家进行贸易、经济、科技等合作,还应注重文化交流,这样,我国与相关国家人民关系更...

  • 345
  • 0
  • 1
  • 0
2018.07.10 10:59

生态人类学的主要著作

1、斯图尔德:《文化变迁理论:多线进化方法论》Steward. 1955. Theory of Culture Change:The Methodology of Multilinear Evolution.Urbana: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斯图尔德在这部极有创意的著作中提出了多线进化理论。多线进化理论“认为在相似的条件下,文化的某些基本类型会以相似的方式发展。但是,少数几种文化的有形方面在所有人类群体中会以有规律的顺序出现(Steward 1955:4)”。斯图尔德寻找文化变迁的原因,...

  • 1027
  • 0
  • 2
  • 0
2016.10.22 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