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北极自然环境的特征
1、 北极的概念
北极有三种定义:
(1)一般指北纬66°33′的假想线,即北极圈以北的区域。分属挪威、瑞典、芬兰、俄罗斯、美国、加拿大、丹麦等国领土。

(图1)北极圈(Arctic Circle)
(2)七月份最高气温10℃等温线围成区域。
(3)树线(tree line)围成区域。

(图2)树线(treeline,绿线)与7月份10摄氏度等温线(10℃ isotherm,July,红线)
2、北极环境主要特征:
(1)低温。北极大部分地区7月份平均气温都在10℃以下。在最寒冷的月份,平均气温为-29℃至-34℃。2月份最低气温可达-53℃。每年植物生长期只有20—90天。由于植物生长期短,北极地区没有树木,只有地衣、苔藓和一些匍匐生长的显花植物。
(2)土壤长时间冰雪覆盖或冰冻,有深达450米的永冻层。北极地区的年降雪量为38-229厘米。由于雪比雨含有较少水量,北极地区的年降雨量只有15-25厘米。
(3)风大,降温效应增大。例如,在-17℃的气温下如果风速为每小时32公里,其降温效应相当于-40℃。
(4)长时间的极昼和极夜。例如,在加拿大的埃尔斯米尔岛(Ellesmere Island),从每年的10月22日到下一年3月1日都是24小时都不见太阳的极夜,在夏天则是24小时太阳普照的极昼。

加拿大北极小镇坎布里季贝郊外
(5)独特的动植物特征使得发展农业非常困难。在严寒的北极只生长着能够适应严寒环境的动物和植物。北极的陆生哺乳动物有麝牛、驯鹿、北极狼、北极狐和北极熊等,海洋哺乳动物有鲸(白鲸、杀人鲸、弓头鲸)、海豹、海象、海獭等,鸟类则有信天翁、秃鹰等,北极地区的小河与湖泊还生长有三文鱼等鱼类。北极地区的植物包括3000多种地衣,500多种苔藓,900多种匍匐生长的显花植物。
(6)人口密度低。在白人探险者到达北极之前,北美北极地区狩猎民族的人口密度为每648平方公里1人。
(7)交通困难。传统的因纽特人在冬天使用雪橇作为交通工具;在夏天主要靠步行,在海上或者河、湖则使用皮艇作为交通工具。
(8)经济不发达。由于北极地区没有树木,资源缺乏,传统的因纽特人主要依靠捕猎海豹、驯鹿、鲸和三文鱼等动物为生。在跟白人接触以前,因纽特人除个别部落使用铜器外,大多数部落都处在石器时代,主要使用动物骨、角、牙和皮等制作工具。

笔者在加拿大北极小镇坎布里季贝(Cambridge Bay)北极旅馆前留影
二、 因纽特人对严寒的适应
因纽特人对严寒的适应既涉及生理调节,也涉及文化调节。学术界曾经有一段时间认为,因纽特人有独特的基因有助于对严寒的适应。过去还曾经认为因纽特人比较胖,内眦褶和扁平的面部都有助于抵抗严寒。现在已经知道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因为因纽特人比较瘦,也没有证据表明内眦褶和扁平的面部有抵抗严寒的作用。
在北极的严寒环境下,在防寒方面稍有疏忽就可能导致冻伤、体温过低,甚至死亡。当体核温度接近33℃时,体温调节系统就会发生障碍;体核温度降到25℃时,就会死亡。因纽特人适应严寒的文化习俗包括衣服、房屋、使用海豹油灯、分享食物和分享体温等。
因纽特人的皮制大衣有独特的设计。皮制大衣由多层皮毛缝制而成,外层的兽皮是防风而不透水的,内层的兽皮则起着保温作用。干重活时身体出汗,汗水渗透到皮毛中或者结冰,会严重影响皮制大衣的保温防寒功能。因纽特人在皮制大衣的袖口和裤腿下部开有通气孔,可以通过细绳调节通气孔的大小解决了这个问题。因纽特人的长靴是用海豹皮以腱线缝制而成,在缝鞋底时不能留下针眼保证长靴不透水。因纽特人的长袜是用柔软的北极兔皮做成,在长袜和长靴之间垫些干草使袜子保持干燥。在长途迁徙时,海豹皮连指手套也填充一些干草来保护手指。

因纽特人皮大衣通气孔图解

因纽特人皮大衣照片
因纽特人的房屋有保暖和防风的作用。他们的房屋通过紧凑的设计、外表面暴露面积最小化、使用绝缘材料、促进室内热量的反射等方式避免热量的散失以适应严寒的气候。因纽特人在冬天追逐猎物迁徙时建造圆顶雪屋(igloo)居住。雪砖中由于存在无数含气小空间,因此是非常好的绝缘材料。圆顶雪屋对风的阻力最小,表面积最小而空间体积最大,使用海豹油灯有效地提供热量和光。海豹油灯的热量使雪屋内壁稍微融化。雪屋内壁在晚上重新结冰后,形成光滑的反射表面,有助于保存辐射热量。

因纽特人的圆顶雪屋

因纽特人用雪砖砌圆顶雪屋

北极地区的圆顶雪屋群

因纽特人圆顶雪屋内部结构图
在夏天,因纽特人住在海豹皮帐篷中。帐篷用双层海豹皮建成。外层使用黑色海豹皮,可以吸收太阳的热量。帐篷是用很多张海豹皮缝起来做成的。大帐篷需要六十张海豹皮。在天气较冷时,由于两层海豹皮之间的空气起着绝缘作用,帐篷内非常暖和,如果天气太热,则可掀掉一层海豹皮。

因纽特人夏季海豹皮帐篷
阿拉斯加北部的因纽特人还用石头或者浮木做墙壁和房顶,盖上草皮或者雪,建造一种半地下的永久性房屋。这种房屋通常建在山脚挡风处。这种房屋由约1.5米高的墙壁,狭窄的地下入口和比入口通道高的生活区组成。这种石头和草皮建造的房子上也留有一些通气孔保持空气流通,防止室内过热。房屋的内面盖上海豹皮。冬天,这种半地下房屋的室内温度可以维持在15.5℃-21℃。
因纽特人的饮食含有高脂肪和高蛋白,能为身体提供较高热量,使他们身体保持温暖并且有力气从事强体力活动,如用雪橇运输物品。埃德霍姆(Edholm)和刘易斯(Lewis)估计,因纽特人每日需要摄入约5000千卡的热量。因纽特人的体重会随着季节而波动,他们的体重和皮下脂肪在冬天增加,在春天和夏天则减少。
衣服和房屋为因纽特人提供了温暖的小环境。这是对寒冷的文化适应。但是,当因纽特人在冬天狩猎或者在冰封的湖里捕鱼时,需要暴露到严寒环境中。为了使体核温度维持在正常范围内,身体要启动多种生理活动作出反应。这些生理适应方式包括颤抖、血管收缩、基础代谢率提高、耗氧量增加、气候适应性改变和行为反应等。
在严寒中,颤抖是最常见的反应。颤抖可以使产热量提高三倍,但不会明显提高身体总的热产量。非颤抖产热作用更为有效。这种生化反应是一种不伴随肌肉运动而提高细胞代谢率的现象。通过非颤抖产热作用,成年人的代谢率可以比基础水平高25%,婴儿的代谢率则可以比基础水平高170%。非颤抖产热作用由于发生在体核,因而比发生在体表的颤抖产热作用更能保护身体。因纽特人的非颤抖代谢作用比对照组高出30%-40%。
有证据表明,因纽特人呈现出一种代谢性气候适应现象。他们高出20%-40%的基础代谢率降低了体温过低、对寒冷的不适和疼痛的危险性。现在还不清楚这是对寒冷的生理反应,还是高蛋白饮食的结果。不管如何,这种现象都起着提高体核温度的作用。
浸冰水试验表明,当肢体暴露到寒冷环境时,因纽特人肢体的外表血流量较高。因纽特人由于经常需要将手暴露到寒冷中,因此,他们的手指在浸冰水试验中维持较高温度。这使得他们在寒冷中手指不容易冻伤,并且有较高的灵活性。哈里森(Harrison)等发现,因纽特人的这种局部反应是周期性的:肢体出现5分钟强烈的血管收缩后,接着出现血管舒张,然后,再出现血管收缩,周而复此。这种出现在肢体的反应能够防止组织温度降低到冻伤的水平。

浸冰水实验因纽特人与对照组手指温度变化对照
因纽特人除了基础代谢率较高外,当他们的四肢和全身暴露到寒冷环境时,他们的身体出现的反应的速度也比较快。这跟体核与体表之间的传导性较高有关。因纽特人对寒冷的反应速度比白人对照组快60%。这种现象通常跟肢体血流量较高有关。较高的热传导性与较高的产热量相结合使得因纽特人身体的部位短暂暴露在寒冷中而不会冻伤。
在冬天严寒的环境中,因纽特人在途中短暂停留时,不管是成年人或者是小孩都经常进行各种类型的体育活动使身体保持温暖。这是抵御严寒的一种最常见的行为反应。体育活动作为一种抵御严寒的行为反应,能够增加身体产热量,促进血液循环,使因纽特人能够在严寒的环境中生存下来。

因纽特人传统体育活动单手触及(摸高)

因纽特人传统体育项目拉头(头拔河)
三、 因纽特人对雪和海洋冰的适应
在因纽特人的文化中,有大量关于冰和雪特征的微小差异的知识。这种知识是在暴露到严寒中会导致死亡迅速发生的环境中生存的基础。由于冰雪特征对于生存有重要的价值,所以,因纽特儿童通过经验学会鉴别冰雪特征的这些微小差异。因纽特人的传统教育让年青一代学会天气预报,识别暴风雪的预兆,认识猎物的迁徙方式。

冰封的北冰洋海面与海边小船

冰封的北冰洋海湾,冰上有雪车行驶痕迹
在海冰上狩猎时,因纽特人必须了解冰的行为。在因纽特人的语言中,存在大量描述冰雪的词汇。在纳尔逊(Nelson)收集到的因纽特人的词汇中,描述冰的年龄和厚度的词有20个,描述冰的运动状态的有16个,描述海冰地形的有46个,描述海冰运动状态的有5个。
因纽特人从儿童的社会化过程中掌握冰雪的知识。因纽特人知道,形成初期的盐冰比较柔软而不易碎。当雪橇开始下沉时,他们知道最好让雪橇保持运动,尽快安全渡过薄冰点。因纽特人根据颜色来判断各种不同的海洋冰的特征。不安全的薄冰是非常暗黑色的。当海洋冰增厚时,它的颜色会转为灰白色。当颜色变为某种程度的灰白色时,海洋冰就能够安全地支撑人和载重的犬撬。这种方法提高了因纽特人的生存能力。
因纽特人还利用冰探针作为安全辅助用具,避免水下流冰的撞击,并且在遇到薄冰时分散体重。

因纽特人使用探针在冰封海面上寻找海豹呼吸孔
如果在发生意外时,狩猎的同伴会给予保护和帮助。如果有人掉到冰水中,衣服湿透,习惯的做法是尽快跑回村子保暖。如果离开村子太远,狩猎的同伴会借一件衣服给他,直到湿透的衣服变干为止。因为皮制大衣通常是防水的,如果附近有粉状的雪花,可以在水渗透衣服或者结冰之前,用雪花抹掉大衣上的湿气。
因纽特人有丰富的预报天气的知识。伸长的云和低云状的冰雾预示有强风。风周期性的减弱预示暴风雪快结束,而强烈的阵风伴随着正常的风速则预示着暴风雪还会持续。在冬天暴风雪来临之前或者暴风雪快结束时,狗的吠声增加。
因纽特人的体格非常健壮,再加上他们非常有耐性,有经验,有技巧,警觉性高,灵活性强,做事小心谨慎,不盲目冒险的性格,使得他们能够在充满危险的冰雪环境中很好地生存下来。例如,在遇到意外时,因纽特人会使用冰冻的兽肉块制成应急雪橇;他们在海洋冰面上狩猎时,非常留意周围的情况。合作精神也提高了因纽特人的生存机会。当有人做错事时,因纽特人用笑代替发怒,减轻了人们的挫折感。
在严酷的环境中生存的因纽特人必须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因纽特人的传统体育活动对于增强他们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起着重要作用。
四、 因纽特人对极昼和极夜的适应
因纽特人在春季和秋季经受白天和黑夜的波动周期,在夏季中期和冬季中期则完全没有日夜周期。在六月下旬,太阳在地平线上盘旋,不会落下,北极圈内处于极昼。在十二月下旬,太阳则不再上升到地平线,北极圈内处于极夜。极昼和极夜对人体的生理功能有负面的影响。

因纽特人在清晨乘坐狗拉雪橇外出捕猎
由于人类起源于赤道地区,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如体温、血压、脉搏、呼吸、血糖、血红蛋白水平、氨基酸水平、肾上腺素水平、尿中的矿物质排泄量等)都呈现出24小时周期的昼夜节律。在其他地区生活的人类到达处于极昼或者极夜的北极时,需要有一段适应过程。在南极进行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冬季极夜时期到达南极的人,初期会出现失眠、中断性睡眠、忧虑、压抑、急躁等反应。

因纽特人在夏天极昼在户外缝制衣服,织渔网
研究表明,北极地区的极昼和极夜的季节变化对因纽特人的生理功能有很大的干扰,因纽特人的体温和尿钾排泄量维持24小时节律,但是,尿钙排泄量的改变导致轻度的焦虑和压抑。有些人由于焦虑和压抑过度而出现“北极癔病”(arctic hysteria,pibloktok)。
北极癔病的表现是意识改变、失去记忆、精神运动发作和其他典型的癫痫症状。北极癔病会出现两种典型行为:疯狂模仿和狂热的离群状态。北极癔病可能跟食物钙含量低导致的血钙水平低,冬季极夜状态下维生素D合成不足,以及对生活来源的忧虑等因素有关。
传统因纽特人主要用宗教仪式来减轻人们的精神压力。在举行宗教庆典仪式时,体育和娱乐活动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在宗教仪式中,因纽特人还将食物和其他好的物品与那些运气没那么好的人分享,从而增强了群体的凝聚力。
因纽特人的传统宗教是万物有灵论宗教。在他们的宗教信仰中,动物、月亮和自然环境中的各种物体都具有超自然的意志和能量。宗教通过禁忌、仪式,以及防止过度猎杀动物的习俗,寻求在因纽特人和猎物之间建立一种有意义的和平关系。宗教还起着消除人类的紧张状态,指导人类行为的作用。宗教对坏天气和猎物减少进行解释,将人类的疾病归因于神灵发怒。所有这些因素都增强了因纽特人在北极的生存能力。
五、因纽特人对生物生产力低的适应
北极冻原净生物生产力低,生物量稀少使得生活在这个地区的因纽特人的人口规模受到限制。他们发展出灵活的社会组织,通过季节性到海边捕猎,并且到更南边的泰加林地带寻找资源的方法解决这些问题。
生活在海边的群体与生活在内陆的群体之间由于资源交易的需要形成了相互依赖的关系。生活在海边的因纽特人的群体较小,他们的居住地相对比较稳定,因为在海边能够捕猎到大量的海洋哺乳动物。这些海洋哺乳动物不但可以用来做食物,也可以用来做衣服和燃料。

因纽特人捕猎海豹
生活在内陆的因纽特人则处于游猎状态。他们要追踪北极驯鹿,在河里或者湖里捕鱼,并且经常要迁徙到海边捕猎海洋哺乳动物。内陆的因纽特人群体要依靠海边的因纽特人群体供应海豹油和其他燃料,而海边的群体则要依靠内陆的群体供应驯鹿皮和植物产品,尤其是维生素C含量较高的浆果。因纽特人在秋天把浆果摘下来,把它贮藏在海豹油或者永冻层的地窖中。

因纽特妇女秋季在野外采集富含维生素C的浆果
因纽特人主要通过文化调节来适应北极地区生物生产力低的压力。灵活的联盟制度促进了因纽特人当中相互依存关系的维持。因纽特人采用双边继嗣制度,一个人有很多亲戚。亲戚联系确保了合作、互相帮助、对相互间的行为负责。
因纽特人社会组织的基本原则通过亲戚、准亲戚和社会责任圈得以延伸。虽然内陆的因纽特人群体与海边的因纽特人群体之间的通婚比较少见,但是,在因纽特人社会中发展出一种独特的准亲戚制度,这种制度使得他们的好客、保护和贸易的范围得以延伸。因纽特人灵活的亲属制度也允许社会网络在合适的条件下接纳新成员。
因纽特人居住形式的灵活性是由于资源的分散而导致的,其目的是为了提高生活来源的安全性。单个的核心家庭单元终年维系着,但是,同时还存在其他血亲和姻亲联系单元。在冬季,聚居生活可以提高狩猎成功的机会,使生活来源得到更大保障。每年举行的宗教庆典活动促进聚居生活的出现。
因纽特人的社会组织随着谋生方式而发生变化。冬天捕猎海豹导致由多个扩大家庭组成的冬季村庄的形成,而在夏天捕鱼则以小家庭为单位生活。
因纽特人分享肉食的形式反映了他们的合作规则。在因纽特人社会中,每个猎人有几个分享海豹肉和脂肪的伙伴,一般是十二个。这些分享伙伴是猎人的母亲在小男孩刚出生或者在小男孩童年时选定的。当猎手猎获一头海豹时,猎手的妻子就会把海豹分成若干份,每个分享伙伴的妻子都会收到猎手的妻子送来的一份海豹肉。每个海豹肉交换组都有一个名称,组内的伙伴用这个名称来相互称呼。这种现象在漫长而黑暗的冬天月份体现了合作的意义。
因纽特人的交换组的另一个特点是近亲和共餐单元的成员不能在一个组,只有远亲和非亲戚才能在一个组。这种肉食分享组扩展了谋生的网络,使好客的范围延伸到扩大家庭之外。殷国炎(Yengoyan)指出,居住在资源有波动的环境中的社会需要有诸如分享肉食伙伴那样的结构设计。这种结构设计使当地群体扩大可以得到的资源,并就资源定下契约。广阔的伙伴关系网使得单个家庭迁徙到新的地方时也会得到别人的帮助。
资源的分散和波动使得因纽特人使用多种方法控制人口和家庭的规模。因纽特人还通过婚姻、收养、儿童订婚、配偶交换等形式扩大社会网络,调节人口的分布。例如,在因纽特人的婚姻习俗中,不存在叔娶嫂、娶小姨的习俗,表兄妹或者准亲戚(如生意伙伴)的婚姻也被认为是不合适的。
在荒芜的北极冻原上缺少植物,但是,因纽特人以传统的谋生方式获得了均衡的营养。因纽特人的食物来源主要是由海豹、海象、驯鹿和鱼构成的。因纽特人饮食的特点是高蛋白、高脂肪,低糖类。因纽特人按照传统的方式制备食物,其饮食基本能够满足营养的需要。他们从肉类得到蛋白质、维生素K和B族维生素;从鱼类和海洋哺乳类的脂肪中得到维生素A和D;通过吃生肉或者稍微煮过的肉,得到丰富的维生素C。
因纽特人饮食的另一个特点是高磷低钙。这可能跟骨质损失和钙平衡异常导致的北极癔病有关。虽然因纽特人的脂肪摄入量较高,但是,野生动物提供的是不饱和脂肪,使得因纽特人血压较低,血中胆固醇含量低,身材偏瘦。
对于生存在恶劣环境中的因纽特人来说,群体的团结和相互帮助对于维持整个民族群体的生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纽特人的许多传统体育活动起着增强群体内的团结和凝聚力的作用。
体育人类学研究专著
陈华:《传统体育与人类的适应性》,德国金琅学术出版社,2017.
购书网站链接